你期待什麼?

我和我的女兒不久前觀看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其中有一幕在我腦中揮之不去。當孩子們重回納尼亞的夢幻世界,他們發現它徹底的改變了,現在找不到亞斯藍(耶穌形象的角色) ,且看起來他不在納尼亞了。

當孩子們徘徊在鄉間,最小的孩子露西聲稱在一個很深的峽谷看到亞斯藍。但是當其他兄弟姐妹看的時候亞斯藍卻不在那裡。既然沒有人相信露西,他們在峽谷中徘徊長途跋涉。隔天晚上,愛德蒙問她「為什麼妳覺得我看不到亞斯藍?」露西回答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答案「也許你根本不想看到」。

露西嘗試說服她的兄弟姊妹她看到亞斯藍

重點是露西之所以能夠先在峽谷及樹林中注意到亞斯藍,可能是因為她一開始就期待見到他。其他孩子只是在移動中的過程中且不確定他們是否能巧遇到亞斯藍。最後,大家都見到了亞斯藍,但是如果他們從一開始在納尼亞漫遊時就抱著更大的期待,也許就可以避免一些挑戰了。

現在當你開始相信你在故事當中是露西之前,別忘了耶穌的跟隨者在祂從死裡復活後都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在談論的人們,是那些與耶穌面對面行走,聽祂談論祂會從死裡復活,但他們卻沒有期待會見到祂。

在生命的歷程中有一顆有信心的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是否會期待神每一天會出現? 即使似乎找不到神,我是否期望神會做成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如何歸納活出神是真實的,就是保持某種程度的期待,且信祂會賞賜那真誠尋求祂的人。我們對神的敬畏就是,即使我們不相信,祂仍是那麼信實,不過,我們真的要錯過與我們的王相遇只因為我們不期待祂會出現嗎?

作者:

如何錯誤的看電影

自從我在四個月前結婚,我已看了“十三到三十”(13 going on 30),三季“醜聞”(Scandal),並一些我若未婚就永不會看的東西。

但最讓我謙卑的,是我發現我的觀點是多麼的窄。

這說明了什麼?
我發現我習慣了避開,而非提問,我不能立刻明白的事情。 “這說明了什麼?”我知道我會問自己,這電影啟發嗎?有文物價值嗎?但我常常只定義跟我有產生共鳴的事為“有啟發性”或“有價值”。

這畫面的對與錯?
有時候,我避免“喜歡”某些東西,是因為我不想承認,我和電台播的那首歌或故事中的那個角色一樣有問題。我喜歡告訴自己,如果我不看那部電影,或不聽那首歌,那我就不會陷入這個,或那個罪。事實是,我被拉入罪,是因為罪已經在我心裡。

有時刻,當我和某件事情產生共鳴時,我會發現,“哇!原來我喜歡這件事,是因為自私…或其他東西…已經住在我的心裡。“

這人是誰?

問什麼是對可能比問什麼是錯更令我不安,因為這問題迫使我面對盲點。這故事想表達的想法是什麼?故事裡的角色怎樣看自己?那看法如何挑戰我看事情的方式?

基督教教我在別人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儘管它已有毀損,我也要允許別人用他們有錯處的看法來質疑我的看法。

我們被蒙召該如何回應?
如果藝術是人的表達,人是照上帝的形像被做,而我們全是罪人,那我們有神學的基礎去聽其他人對電影的看法。

我們不是被蒙召去喜歡其他人喜歡的事。我們被蒙召是去愛我們的鄰居,這代表少一點想我喜歡什麼,多一點想別人在說什麼。危險的是,是想像我們已經知道的事。

悲慘世界:電影回顧

即將要在台灣上映的悲慘世界已經在美國還有香港上映超過一個月了。跟一些還沒看過的人分享一些感言。

不知道各位平常有沒有看電影,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很愛音樂劇,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特別注意片中演員的唱腔。你或許會被這部片的製作團隊還有導演給驚艷到。如果你不愛音樂劇,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有人會花上兩個小時觀賞別人唱歌。如果你完全不看電影,你可能會對片中描述的罪惡有點坐立難安。

但無論如何,如果你看了這部片,希望你不要忽略掉這部片子的核心價值。

這是一部關於尚萬強的故事,一位曾經為了姊姊的孩子而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入獄中的罪犯。原本只需服刑五年卻演變成19 年的苦力囚犯。當尚萬強終於被釋放了他發現他仍舊不自由:社會並不打算要原諒他。

在承受諸多的抵制後,他轉向一位不只歡迎他而且還善良,相信他的神父。但是被過去經驗所扭曲的尚萬強卻選擇偷了神父的銀器,被警察逮捕送回神父面前。

請看下一段

19 年的苦刑都無法完成的事,神父一瞬間就完成了:尚萬強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心中的黑暗。當他多年前偷麵包時,他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化身。這次,他卻感受到愧疚感。在他下一段歌裡他這樣唱:

他的一句話就可以逼我回到最初的地方,
被架在層層枷鎖底下,
但他卻使我獲得自由,
小刀般的愧疚感深深烙印我心內

這就是寬恕的力量。像尚萬強,我們很容易合理化自己的罪惡。我們不覺得我們像 “某些人” 很壞。我們甚至覺得有些法規很不合理,應該要被犯的。一旦我們開始認為罪惡只是觸犯法律,那麼我們終究沒有能力改變自己。

我們需要的,是和我們的大祭司面對面。這個大祭司不只是漠視我們的罪惡,而且當我們只配得再次被丟入獄中時,還給了我們另一副銀製蠟燭台。悔過的開始是要在我們發現自己多麼傷了神的心的時候。那才是真正自由的開始。這才是我們如何學習活出神的真實。

「然而 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以弗所書 二: 4~5)

Author: Karen Kallberg
Translator: Fish Yu

拯救愛德蒙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 我的母親會在睡前唸一篇C.S. Lewis寫的納尼雅傳奇給我們聽. 我記得那時候會猜想土耳其軟糖是什麼味道, 會擔心海狸先生,海狸太太,彼得,蘇珊露西被狼抓到. 聽到白女巫在石桌上殺了亞斯藍的時候哭了. 但可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多麼的看不起愛德蒙任憑他的自私使自己轉便成一個騙子和叛徒.

在聖誕假期期間, 我們去拜訪Luke家人時和他的妹妹Sarah看了一些最近三部納尼雅電影的片段.在第一部裡,露西和蘇珊醒來時發現愛德蒙已經在晚上被救走了.雖然我已經看了很多遍, 但我還是發現自己奇妙地被他們所看到的吸引.

即便到現在, 那一幕還是吸引著我. 我想知道亞斯藍說了些什麼, 愛德蒙又有什麼感受. 我想知道 當獅子第一次對上叛徒的情況.

看電影時, 我常常把自己比作裡面的角色. 我不知道我是否曾經自認是納尼雅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中的任何一個角色. 可能像一點露西,一點彼得?然而這次我第一次發現我不是露西不是彼得,也不是蘇珊–而是愛德蒙.

我是那個自私的傢伙. 我是那個把自己的欲望放在別人的需求前面的人. 我是那個注重當下勝過永恆的人. 我是那個需要被拯救的. 我是那一位使耶穌喪命的.

我們常常讀完聖經後看看自己的人生, 覺得自己其實沒那麼壞. 我們總是能指出一些比我們壞的多的人. 但福音並不是這樣教導我們. 不, 我們是愛德蒙, 我們是撒該, 我們是加略人猶大, 我們是巴拉巴, 我們是大數的掃羅. 只要我們認為自己有一絲絲的好, 我們就永遠不能瞭解福音的奇妙. 基督為罪人死–而這是為什麼我欠他一切.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 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摩太前書1:15)

作者: Karen Kallberg
翻譯: Jordan Wu